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家乡文史

坨地

发布:2014/10/3 8:12:59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阡陌行

中国农耕文化几千年,有其落后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给后代留下的是财富,至今仍然受用无穷。坨地便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对付盐碱地很实用的方法。

坨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台田,坨地的叫法,是我们这里的方言。之所以叫它坨地,与我们这里曾经晒盐的历史密切相关。晒好的盐要堆成垛,苫盖好,到用时再运走。为了防止雨水、海水浸泡,要把盐垛下边从附近取土垫高,这些高出地面的或人工、或天然的高地,我们一概叫做坨。由此而延展开,把台田叫做坨地,就不足为奇了。我们这里挑坨地洗盐滤碱,是由十农场李八廒村人李明在清朝光绪年间最先发明的。现在看虽然是很简单的工艺,但对我们这里由盐民转变为农民,这个意义是深远的。

坨地在我们这里的农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土壤重盐碱地区特有的农业景观,或者说是滨海盐碱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坨地既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盐碱地利用方式,同时,这种改造利用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它只属于特定区域的地域景观,因此,坨地景观,是滨海重盐碱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价值。

从农业科学角度讲,坨地具有保持土壤和维持养分循环的作用。上面是田,下面是沟,而且这种沟一般很宽很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所以上面的田里,农作物郁郁葱葱,一般以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就是丰收年;下面的沟里,我们叫壕沟,也叫地壕。长满芦苇等盐生植物,水里又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鱼,是一个具备有各种生物生存的一个链条。上田下沟组成的系统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同时,养分物质在田—沟的系统内通过食物链形成良性循环,被不断重复利用。所以坨地模式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乡土特有的地域模式,它源于人类对于基本生存的需求,体现在开展农业生产与治理盐碱地两方面,这种经验是人们长期认识和适应土地和自然条件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